五公山人王余佑的传奇人生:十三章南明覆灭

2023-11-09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十三章南明覆灭


  王余佑在码头茶馆向消息灵通人士打听,水陆码头上的天津人不愧‘卫嘴子’的名字,不多久就打听清楚了南明灭亡的始末:


  南京明朝大臣们商量解决王朝继统问题的时候,崇祯的明着出逃的三个儿子都没有逃出李自成之手,可见崇祯不信任这些忠臣是有道理的。


  后来李自成兵败,三个皇子后来又落入满清之手,所以只有从藩王中挑选,而当时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,有福王、惠王、瑞王、桂王四人,后面三者分别在广西、四川,地处僻远,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潞王朱常芳。


  宦官阮大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谋此事,阮大铖建议立福王朱由崧。其时福王有昏庸之名,但是阮大铖、马士英认为这样的皇帝容易控制,于是就联络总兵黄得功、刘良佐、高杰、刘泽清等实力派,宣布拥立福王。


  兵部尚书史可法认为立福王有“七不可”,即贪、*、酗酒、不孝、虞下、不读书、干预有司,这种五毒俱全的人作了皇帝定会误国误民。


  然而,福王朱由崧被马士英等人早早迎入南京,史可法与高弘图无奈,也只得加入了奉迎的行列。


  王余佑深深为史可法惋惜,为啥要做误国殃民的忠臣呢,难道只能在清朝政府和南明弘光朝廷之间作一个选择吗?一定要非此即彼吗?就不敢造反吗?


  这个弘光帝朱由崧在政治上毫无作为,生活上荒*透顶,政事全委托给马士英处理。


  我们来看看这位荒*皇帝的作为:朱由崧派内官捕捉蟾蜍,配制春药;太监内管们公然打着“奉旨捕蟾”的旗号督促百姓捕捉,被民间称之为“虾蟆天子”。


  甲申除夕,朱由崧突然闷闷不乐,传各位大臣进见,这些大臣还以为朱由崧良心发现,担心起国家大事来,一个个都磕头请罪,可是过了很久,这位皇帝才说:“打仗的事情,我还没工夫考虑,我现在担心的就是梨园子弟没有优秀的人才,打算广泛选拔,希望各位爱卿早点帮我去办。”真是麻木不仁到了极点。而群忠臣们也无耻无骨到了极致皇帝如此,朝廷大臣们也不甘示弱。


  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、阮大铖等人醉生梦死,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。


  当时民间流传民谣,“中书随地有,都督满街走,监纪多如羊,职方贱如狗。荫起千年尘,拔贡一呈首。扫尽江南钱,填塞马家口”。


  顾诚的《南明史》中提到,甲申九月二十八日,余煌在一封信里不胜愤慨地描述了江南官绅的昏*:“尤可异者,国难初闻,宴?不彻;登临未毕,声伎杂陈。而俨然乡衮与愚顽同其欢谑,略无改容。近且架凌云之台,演彻夜之剧,怪诞*亵,错出争奇,妇女若狂,通都填咽。而一二领袖之家,皆巨室也,争夺梨园,彼此相斗,家僮至于破额,长吏为之解纷。如此景象,岂复成世界乎?君亲荼毒,宗社邱墟,宫阙惨于离黍,山陵同于藁葬,此乾坤何等时也,而般乐怠敖,倍于承平。夫独非臣子乎?夫何至于此极也!弟与忧者,不在奴,不在贼,不在兵饷;窃以为神州陆沉,必自此病狂丧心始。披发野祭,百年为戒,此辛有所见而深悲也。”


  南明小朝廷的无能腐败可谓中国历史之最。


  南明政府最大的失误在于弘光朝廷的基本国策――“借虏平寇”。实行的是和大清共同讨贼,图谋划江而治的天真战略。其实不仅是天真,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有一根刚勇的骨头,根本不想和满清铁骑誓死战斗,不想收复中原,自身的腐败无能、不思进取,文人掌兵,太监主政,该干啥的不干啥,比着对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献忠心:抓蛤蟆,纳妃子,建宫殿,这样的朝廷能得到民心拥戴吗?


  弘光朝廷建立的时候,正值吴三桂降清,联兵击败大顺军,占领北京之际。


  弘光君臣看到吴三桂借清兵击败了“闯贼”,收复神京,一个个兴高采烈,称之为“功在社稷”的“义举”。


  五月二十七日,大学士马士英疏“陈恢复大计”说:“吴三桂宜速行接济,在海有粟可挽,有金声桓可使;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虏。原任知县马绍愉、陈新甲曾使款奴。昔下策,今上策也。当咨送督辅以备驱使。”


  次日,弘光朝廷即决定“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,给诰券、禄米,发银五万两、漕米十万石,差官赍送”。


  当政的文武大臣,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起义农民为敌,而对多次犯中原,这时已经“攘取畿辅等地”的满清则一味退让,在“借虏平寇”的如意算盘下,围绕“定策”、“逆案”、“顺案”争权夺利。


  就在清兵迅速南下,形势危急之际,拥有数十万重兵、镇守武昌的左良玉,发兵南下,要“清君侧”、“除马阮”。马士英却公然提出:“宁可君臣皆死于大清,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”。当时有人抗言:“淮扬最急,应亟防御。”马士英命令“有议守淮者斩”,朝议之后,竟诏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。


  史可法以南明国防大臣的身份督师一年多,却没有任何成果,既没练兵,也没防御,更没有趁大清和大顺交战之际收复失地,一味苟安,最后清军南下,一败再败,退守扬州,以身殉国。是忠臣又有何用?


  讽刺的是,南明弘光朝廷依赖笼络藩镇而立,又以藩镇叛降而亡,他那倾尽国力,耗资巨大所豢养的军队,在清军南侵的时候,一战未接,大部分都投降。


  多铎初下江南的时候,投降的南明士兵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。仅这一批在江北投降清朝的南明兵员数目就超过了南侵清兵多铎、阿济格两路兵力的总和。


  以后陆续有左良玉之子左梦庚,黄得功部将田雄、马得功,又是几十万的军力,这些汉将为大清击溃南明政府、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
  南明就是这样的忠臣良将,想不灭亡也难了。


  不多久,南明弘光政权灭亡。


  因为清朝的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犯下了严重错误,南明后期得以顺势团结了几十万大顺军、张献忠的归降部队,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,共同对付清兵,曾经辉煌一时。


  可是再强大的国家能耐得住昏庸的皇帝如此折腾?文人领兵,太监主政,尤令王余佑气愤的是那些帮助宏光抓蛤蟆的忠臣,和为弘光盖楼阁,纳妃子的忠臣,自己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,那些匍匐在昏君脚下的忠臣们,你们为国破家亡反思了吗?


  说崇祯是明君,都是天灾瘟疫大旱,满清劫掠,农民起义……导致明朝灭亡的人们,看看选朱由菘当皇帝的闹剧吧,这选个昏君的灾难不是甚于瘟疫大旱满清农民起义吗?为什么马士英和阮大铖就可以*民意,选一个垃圾当皇帝?被*的民意反思了吗?是不是因为民意太软弱?


  王余佑深深气愤,为什么这些朝臣不吸取教训,继续做精神被阉割的奴才,不管上面站的是谁,不管他是疯子傻子二球八蛋,只要是在皇帝宝座上就膝盖一软纳头便拜,这样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?崇祯临死还反思是朝臣的万岁声误了国家,这个弘光估计临死还感谢马士英阮大铖让他实现了当皇帝的理想呢,他们是享乐了,疯狂了,可是那些在满清铁蹄下牺牲的冤魂要去找谁伸冤报仇?就应该去找这些没骨头的忠臣,那些再权势面前一身媚骨的奴才,他们是国家民族的罪人,是应该绑在千古耻辱柱上让人唾骂的丑类。


  高梦箕死了,死的一点价值也没有,本来他就不想让他去南方,他就知道南方的阮大铖和马士英是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奴才,在明朝末年的官场里,只有这些奴才如鱼得水,只有这些精神阉割的非常彻底的精神太监才能游刃有余,他们没有尊严,没有勇气,靠寄生在国家这棵大树上,疯狂榨取国家的营养来养肥自己,直到把这棵大树完全吸干,腐朽,然后轰然倒塌。


  王余佑多想在这里高声疾呼,对一个个匆匆而过的同胞兄弟,对一群群辛苦奔波的劳苦百姓,你们自己明白是为什么受苦受累吗?你们知道为什么国破家亡生命贱如蝼蚁吗?就是因为你们不勇武,不敢战斗,因为你们太麻木,太软弱不知道如何保卫自己的利益,不知道如何才是保护自己的家人,不知道如何才是爱这个国家。


  软弱奴性已经如酒瘾一样,很难戒掉了,王余佑相信,即使他大声疾呼,十有八九的人会拿他当疯子,碰到那些忠臣会拿他见官告他造反,王余佑突然看到前面两个讨饭的小孩依稀面部有些熟悉……。要知道那讨饭小孩是谁,请听下回分解


      预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!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